中国传统文化讲解:十二时辰别称

第一星座网 作者: 匿名

中国传统文化讲解:十二时辰别称

  午时:日中,又名日正,即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。这个时间名词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,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一儿曰:‘日初出大如车盖,及日中则如盘盂,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?’”

  未时:日昳,又名日跌、日央,太阳偏西为日跌,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。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《史记·天官书》,“日昳”的意义是,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。以中天为界,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。

  申时:哺时,又名日埔,夕食等,即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。古代汉族人民常常以“晡”这个字来代替“晡时”而写入作品中,如杜甫的《徐步》:“整履步青芜,荒庭日欲晡。”

  酉时:日入,又名日落,傍晚,即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。古时人们将“日出”和“日入”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。《元史·日历志》云:“日出为昼,日入为夜。”当时人们生产劳动、休养生息就是以“日出”、“日入”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。

  戌时:黄昏,又名日夕,日暮,傍晚,即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。最早使用“黄昏”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。他在《离骚》中写道:“昔君与我诚言兮,曰黄昏以为期,羌中道而改路。”

  亥时:人定,又名定昏,即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。“人定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来歙传》,而在中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中,有“晻晻黄昏后,寂寂人定初”的诗句。

  结束语:十二时辰,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,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和天色的变化,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、生活习惯,归纳总结、独创于世的计时方法。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独特的别称,既恰如其分,又颇富文学美感。

你可能也喜欢:
揭晓最有福气的面相(女人面相)
面相教你怎么通过三庭看好坏,看长短么
美不美看面相:天生面带桃花的面相
从上到下,左脸长痣代表什么意思解说

展开全文
共有2条信息2/2首页上一页12

相关推荐

除夕别称是什么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2022年中秋节放假安排 月饼的别称 2022年末伏的别称 末伏天忌什么 二十四节气谷雨的别称 多喝这几款茶 结婚五年是什么婚 不同结婚周年的别称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别称吗 寒食节别称禁烟节,冷节

编辑推荐

加载中...